
说到导弹,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大国的“重器”。但导弹技术的攻关并不容易——尤其对中国来说配资优选,精确制导曾经是横亘在国防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道难题,长时间难以跨越。
有意思的是,这道“墙”被一位来自山东的年轻女性攻破了。她研发出被媒体称为“天眼导弹”的精确制导系统,并且取得了26项相关专利。2019年5月13日,新华社曾称她为打造导弹的“最强大脑”。她是谁?她又是怎么做到的?
她叫魏诗卉,出身于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红色家庭。她的外公是新中国早期支援西北建设的军工专家,曾长期扎根荒凉地区做科研;父亲则曾是空军飞行员。这样的成长环境,让魏诗卉从小就对国防和军工技术抱有强烈兴趣与责任感。
展开剩余79%高考后,她选择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立志走军工科研这条路。与同龄人不同,她在校期间拼命钻研:周末不逛街而在实验室拆装机械零件;宿舍灯灭后还在走廊路灯下啃工程力学的题目。正是这种刻苦,使她在七年本硕连读里把机械设计和电子工程等基础课程学得扎实可靠。
命运的转折来自一次偶然的观摩。她在资料室看到海湾战争的纪实材料,意识到现代战争里精确制导武器的关键作用——它们可以在千里之外命中目标。而当时我国在这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确有差距。那一刻,她深刻感受到“强国必须强军”的含义,决定把研究方向转向导弹制导,于是去火箭军工程大学攻读博士,专攻导航、制导与控制。
博士期间,她接触的第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导弹精度评定。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后,她发现几十年前我国就开始研制导弹,但当时受制于技术:高空气流稍变、地球自转产生的微小差异、地域温差等因素,都可能让导弹的落点偏离数百米;关键元件还要依赖进口,无法自主优化。她意识到,若不突破这些核心瓶颈,中国导弹就难以实现“指哪儿打哪儿”的精确能力。
从此,魏诗卉几乎把生活和实验室融为一体。她把自己在海军工程学到的知识与导弹制导技术结合,日复一日地演算、建模。有一次在深夜研究弹道数据时,她突然灵光一现:能否用椭圆轨迹的修正方法,实时补偿飞行过程中的偏差?换言之,给导弹装上一只“天眼”,让它在飞行中自行捕捉外界干扰并调整航迹。
这个想法实现起来非常艰难——椭圆轨迹与各种干扰因素之间的关系,需要海量数据和复杂计算来支撑。她和团队连续数月在实验室埋头,靠泡面和简单食物补充体力,熬夜调试模型。高强度工作一度透支了她的身体:一次调试时她晕倒住院,但即便在病床上,她也放心不下未完成的模型,康复后又回到实验室继续攻关。
努力没有白费。她带领团队完成的测试数据与理论成果,让导师和同行惊讶:她提出的椭圆弹道修正方法,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导弹精度的难题。随后,她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导弹制导的精确度,个人也累计获得了26项专利。
她的能力引来了国外机构的邀请,那里有高薪、绿卡等优厚条件,但魏诗卉一次次婉拒,选择留在国内继续科研。如今,她仍活跃在军工科研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以技术保障国防”的信念。
魏诗卉的故事告诉我们:重大技术突破,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也离不开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与坚定的家国情怀。普通人只要有决心和坚持,也能在关键领域撬动不平凡的改变。
发布于:天津市世诚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